|
|
|

党风廉政建设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风文化

发布时间:2024-12-17    |   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   |   浏览量:

自古以来,中华民族都强调家国同构,强调家庭兴旺与社会和谐、国家发展息息相关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《大学》也明确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”。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,形成了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的优良传统。

家风文化是一种责任文化,讲究德治礼序,也就是将德礼融入家谱家训、家法家规之中,借助血脉的传承,使中华优秀道德、法制理念成为后代子孙谨守遵行的行为规范。家风是可以代代传承的,有的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,如历史上出现的家训、家规和家范等,也有的是通过口耳相传的。在传承的过程中,随着社会的变迁,其内容也会有所改变,但基本的核心内容是不会改变的,主要有勤俭修身、向上向善、守法治家、仁爱礼让、耕读传家、为官清廉等方面。历史上,有许多家训、家规和家范的优秀成果流传至今,如《诫子书》《颜氏家训》《家范》《袁氏世范》《朱子家训》和《曾国藩家书》等等。

几千年来,中华优秀家风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,涵盖了获取新知、修身齐家、与人交往、为官行政等方面的示范与规则,内容丰富,凝聚着古代先贤治家的智慧。比如,推崇修齐治平、家国一体。《朱子家训》曰:“读书志在圣贤,非徒科第;为官心存君国,岂计身家”;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等等,都是家喻户晓的家训名句。推崇励志勉学、成才报国。《论语》中记载的“孔鲤过庭”的故事,体现了孔子对儿子的教育理念“不学诗,无以言。不学礼,无以立”;嵇康在《家诫》中称:“人无志,非人也”;《颜氏家训》中有专门的“勉学”篇。推崇勤劳俭朴、力戒恶习。北宋司马光曾经为儿子司马康写了一篇名为《训俭示康》的文章,教育儿子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”,并强调“君子寡欲”。

古人“学而优则仕”,因此家风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关于反腐倡廉的内容,有关清正廉洁、勤政爱民的家规家训名句更是数不胜数。《周礼》中记载,当时考核官吏有“六廉”标准,即廉善、廉能、廉敬、廉正、廉法、廉辨,体现了“廉”是为政之本的精神。北宋名臣包拯遗诫子孙曰: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者,不得放归本家,死不得葬大茔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若孙也”;明代“江南第一家”郑氏家族制定的《郑氏规范》中,强调子孙为官要“奉公勤政,毋踏贪黩”“有以赃墨闻者,生则于《谱图》上削去其名,死则不许入祠堂” ;清朝名臣曾国藩曾建“八本堂”,其家训中有一条“居官以不要钱为本”,要求家族子弟做官以廉为本。

中华优秀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中,中华优秀家风的文化元素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教育子孙后代方面起着重要的、不可替代的作用。(原作者: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  牛冠恒)